Journal

Morning!

Hello

Hello

Friday, October 22, 2021

圖與文選輯


圖與文選輯》
10/22/2021

1.「如歌的行板」

網上找到馬友友的大提琴協奏「如歌的行板」瘂弦的詩我不熟悉,但聽了這段視頻,好像找到那種感覺。那是從「江濶、雲低、斷雁叫西風」步入「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成熟靈魂的細語和輕嘆!

東西文化自然很難並列比評,藝術的心境卻是不同藝術靈魂所能共享的。 
*柴可夫斯基 「如歌的行板」- Tchaikovsky “Andante Cantabile”


2.  雙舟對語

北歐的一方木船,南國的一葉扁舺,野渡無人的空濛中,乘載著雙舟的對話。
















3. 永遠的玫瑰

午後斜陽穿室,凋萎的三朶玫瑰,仿佛恢復了原來顏色。








4.「水晶紗衣」

一串串晶瀅如珠的雨滴,綴成一襲閃亮的水晶纱衣,是誰遺失在這綠䕃間?當你記起回頭來時路,恰似春夢冬雪無覓處

                                                                               

一串串雨珠

一閃一閃暗夜中

滿綴水晶

一襲霓裳紗衣

  是誰遺落在這空林?


點點星光,墜入人間

斷缐珍珠,灑落林蔭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昨夜風雨,今晨朝露

 

物換星移日東升

點滴浮遊大氣間

水晶珍珠和星光

恰似春夢無覓處


這是首我在 YouTube 上發表的一首歌                                  


「水晶紗衣」Photo courtesy of : Lun-Yan Wei 魏綸言

這是多年之前的事,朋友魏君寄來這張頗有詩意,暗夜中蛛網上的雨珠,經過多年醖釀之成果。


Grace










Tuesday, October 19, 2021

讀書隨筆 - 郭松棻「奔跑的母親」

 


郭松棻 「奔跑的母親」
 11/8/2015

回到台北又找到一本郭松棻 2002 年初版的的「奔跑的母親」,其中有「月印」及另外四篇中短篇包括「雪盲」等。李渝*的「溫州街的故事」則已絶版。(註)

我剛讀完「月印」,確實是篇絶妙好文,然而我不覺得這本書會有太多讀者。「月印」講的是台灣在日治後期白色恐怖時代的小故事,若是没有些許歷史常識或許看不明白。我父母輩是經過這些年代所發生過的事,包括男子最後的下場。我母親的異母兄弟就是因被發覺私藏一本禁書,大概是馬克思社會主義之類的書被關數十年之久,虛擲了大好青春。

王徳威在序言中說:以郭的文才及文章應是和白先勇及王文興等同處六十年代現代文學翹將之列,然而今日知其名的人並𣎴多,一個原因是他惜墨如金。從七零年中才發表作品,主要著作成於八零年代,然而在九零年代中就因中風而停止寫作。真正結集出版的作品確是屈指可數。

他的文體精簡,敍事方式有些像電影的分鏡鏡頭,影像鮮明,聲光兼備,人物形狀及心理描述更是精深幽微,比
之白先勇的短篇不遑多讓。我覺得白的文字精巧華麗,隽永有餘,深度卻不及。郭的文字精彩凜洌,對家國之寄托往往在行文流水中自然表露,給予他的故事更深沈更豐富的內涵。

才讀完一篇就有不少感觸,相信看完整本書之後肯定会有更多想法。


下面附註給五年前(2015)所寫的短文添加些資訊:

附註:郭松棻和李渝皆為台大外文系學長,下為維基百科中兩人簡介:

(1938年8月27日-2005年7月9日),台灣台北市人。父親雪湖為日治時代知名畫家,母親林阿琴亦為畫家,其妻子李渝同為知名小說家。 1958年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王懷和他的女人〉於台灣大學的《大學時代》。1961年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1963和1965年在台大外文系代授《英詩選讀》....(維基百科)

*李渝(1944年1月23日-2014年5月5日),臺灣小說家、美術史學者。祖籍安徽,生於重慶,長於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柏克萊加州大學藝術史博士

Sunday, October 17, 2021

Never Let Me Go

 


《Never Let Me Go》

「別讓我走」


Kazuo Ishiguro 石黑一雄


一個小故事 帶給我們一個啟示:一篇最近廣傳的人類學迷因,由美國醫師艾拉碧阿克 (Ira Byock)說的一個小故事:


多年前,一位學生問著名的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 (Margaret Mead):一個文化裡出現的第一個文明標誌是什麼?這位學生以為米德會說魚鈎、陶罐或是磨石。


但沒有。米德說,古代文化中的第一個文明標誌是斷裂後又癒合的股骨(大腿骨)。


她解釋,在動物界,如果你的腿斷了,你就會死。你不能逃避危險,不能去河邊喝水,也不能獵取食物。你很快就會變成徘徊野獸的下一餐。沒有動物能在斷腿後還能活到有足夠時間讓骨頭癒合。


一個斷裂後癒合的大腿骨證明有人曾花時間陪伴摔倒的人,幫他包扎傷口,把他背到安全的地方,並照顧他直到康復。


米德說:「幫助別人度過難關就是文明的起源。」(這是醫界普及的概念


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我們會成為最好的自己,做個文明人。


*Ira Byock (2012) The Best Care Possible: A Physician's Quest to Transform Care Through the End of Life



黑石一雄的故事「別讓我走」潛在命題概略勾勒出人性最原始的本性。自然世界的生物,多半有自我保護及存活的本性,不僅在動物界,植物及其餘生物亦有近似的本能,用來維持自己生命,進而確保種族的綿延。


人類為生物進化之佼佼者,將這適者生存本事發掦光大以及于扶老攜幼。孔夫子在禮運大同篇所說的:「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則是陳述人性中之善性極有力的一個篇章。


人類的醫療界也以此為出發點發展出許多新的理念和科技,原意在造福人群,然而是否在某些環節的執行上出現了偏差呢?


人們互相依傍,彼此互助,進而組成小集團,向各種不同的方面發展,當然也不全然對所有人群有利,其中極端者,不僅殘害不同族群的生命及利益,到頭來也難免傷及自身。


石黑這篇小說有些科幻意味卻更接近推理小說,除了是本優秀的文學鉅作,或許還能當做一本警世寓言來讀。


主角三位年輕人:KathRuth and Tom 從孩提時代就在一起,住在英國一個偏僻與世隔離的寄宿學校,學校的宗旨和教學督導、處置業務方面有諸多異於其他學校之處。這幾位年輕人開始思考追蹤自己和外面世界隔絕之事實,以及其生命迷思之真相。故事敘述由第一人稱女主角 Kath 口中描繪,從小到大生活中的一些蛛絲馬跡逐漸水露石現,最終真相大白,卻無法改變他們身為克龍人 clones 的既定命運。反而讓以後的生活如清蜒點水在他們心湖中引起一波波漣漪和持續的疑慮。


或許因議題之爭議性,石黑這本出色的小説 個人感覺他似乎並未能將此主題充分發揮,暫且稱之為潛在命題。


情節圍繞三位主人公的生活互動,從彼此對話中展開,成長過程中逐漸明顯的三角關係細節歷歷如繪。在絕望中彼此相濡以沫,是他們唯一能做之事,筆尖略帶感情,描寫得極為動人。青少年心理和性向的發展都成了作者寫生的題材,細描勾劃,人物刻畫極見功力,是描寫少數族群及邊緣人相當成功的一部作品。


故事中的這些年輕人是一群克龍人。出自某些傲慢文明人的巧思及設計:沒將這些人關在籠牢中,反而置於環境優美相對安全處處設防之地,美化了器官捐贈人崇高的使命這件事。策劃主持此項任務者之一的 Ms. Emily 說:我們給了他們最美好的童年和回憶,陪養他們成為值得的人,這並沒有錯,反而是對人類極大的貢獻。沒説出口的話:就算以器官,甚至拿生命來回報也沒什麼,對你們我們已仁至義盡了!


故事結尾時,作者以大筆寫意之筆,繪出一個小小孤單的身影,碩果僅存孤零零的 Kath 站在灰濛濛的湖邊,她的前程亦如是,只能繼續往灰濛濛的道途步向終點。


相當灰色的故事,作者用字遣詞一向有名的精確。描述這一群克龍人行經之處,經常是陰灰暗沈的天色及悲傷調性的背景,或是有意的舖陳,為故事的終結埋下些許隱示?




G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