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Morning!

Hello

Hello

Sunday, April 26, 2020

讀書報告- 武漢封城日記


《新冠絮語》系列

   
淺談「武漢封城日記」
作者:郭晶

4/26/2020

近日讀了一本新書,相信很多朋友會有興趣。書名:「武漢封城日記」”Diary of the WuHan Lockdown” 作者郭晶 Guo Jing 為一位社工,日記由 1/23/2020 記載至 3/1/2020  台灣聯經出版社今年3月初版。

若想知道更多書訊及內容或是追蹤續篇,上網輸入作者名字或書名,中英文都有不少資訊。網上登錄的彩色照片比書中的好看多了,還能放大,對照她日記中的情節。

孤身一人寄居武漢,日記中細腻記錄她的日常生活,包括每晚換湯不換藥的菜色。寫出封城中人們的恐慌、焦慮,描繪週遭情境筆尖略帶感情,但沒有高聲吶喊,理性的觀察和思考,溫馨不煽情。

她持續在網上發表日記內容,引來不少網友追讀,每日的記載結尾還附帶幾位網友的簡短回覆。這情形和我們這裡,北美或台灣都一樣,許多人利用臉書或是 LINE 群組,第一時間就能和對話者連線。

她的讀者中包括武漢湖北封城中被禁足者,也有同處疫情陰霾籠罩中的外地人。她關懷城中停止運作時仍努力工作的清潔工,店舖老闆等普通小老百姓。藉由日記的發表,為親見及耳聞不平之事發聲,如家暴受害者 gave them voice,還附上即時拍攝的影像,多半用拍背影或遠景照片來保護他們。

疫情無國界,人心也應該沒有藩籬,災難之下更是世界一村。人人心中感受、口中説的是同一種語言。藉著這種發聲、寫作,及更積極的連繫互助人人相濡以沫,共同渡過這世紀的難關。



Grace

Tuesday, January 7, 2020

《由中國木建築去接觸中國文化 》-讀書雜感

《由中國木建築去接觸中國文化》-
「不只中國木建築」讀後感
趙廣超

1/8/2020

導言(內容介紹) from 豆瓣讀書:


一本書皮的設計,不必特別華麗耀眼,書中寫些什麼,外觀總是要能襯托本質的包裝,才能相得益彰!就是這樣的一本書,樸實無華的一本平裝書,講的卻是專門題材中國傳統木造建築。白淨平滑的封皮上,中軸線由上至下以大小不一楷體題出書名:「不只 中國建築」,中軸線底部一個中國木建築的半剖圖,小小的一個精緻設計草圖,其餘部分全部留白,就這樣它吸引了我的眼光。

翻開扉頁之後才知這是件什麼樣的寶貝。作者何許人我並不深知,讀過他另一本書,同樣的也是白淨書皮上,題名 「一章【木椅】」,下方擺著半張官椅,也是歷史、工藝、文化牽連糾纏帶出中國木椅的今生往世。

這本講中國木造建築之書,同樣的上下古今,由「詩經」句:「伐木丁丁,構木為巢」説起,承傳至北宋時代的《營造法式》:一本當代的建築專書。書中娓娓道來,細細繪出木造建築上一些專有名詞及其面貌圖像。用淺白文字,一篇章一篇章趣味性的短文,給我們這些外行讀者開了班速成課堂。

原本艱深枯燥的題材,加上精美製圖,確實比平常教科書更容易收到教誨之功能。作者國學底子顯然不差,一路看圖讀故事,同時聽大師引經據典,偶爾還跳到西方國家援引其他建築實例來對比中西建築之異同,格外引人深思!

談到榫卯一章時,作者先釋名:榫卯為建築上古老的嵌接技術,不靠一根釘就能將一整個大型建築成千上萬的構件緊緊扣在一起。榫頭是凸出來的部分,卯孔是凹入的部分,合起來便成為「榫卯」。他詩意的引用古詩語:榫對卯説 ” 執子之手”, 卯對榫說 “ 與子偕老”,好一個地老天荒矢志不移。

好文和好音樂一樣另人感動。就是這麼一本不起眼的書,譲我磨娑反復牽腸掛肚。這不只是本有關建築的書,它是一串串的詩篇,藉由中國木建築的始末,將中國人的感情和文化反思吟詠出來,讓人回味不已。

註:此篇文寫於 2000 年間旅居香港時,本書作者肆業於法國貝桑松藝術學院及巴黎第一大學,1990 年返港,從事藝術及設計教育。下面附上兩則書中插圖:
附圖一


附圖二



















Grace 

原文寫於千禧年初
於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