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Morning!

Hello

Hello

Wednesday, June 23, 2021

Secret of the Trees - a book report

 


Secret of the Trees - A book report 


The Hidden Life of Trees

2015, by 

Peter Wohlleben


10/17/2020


林中大樹轟然倒下,對整體森林的生態系統並非負面的,除非出自人類的濫砍。正在讀一本講「樹」的書:”The Hidden Life of Trees”.  


母樹/父樹衰老了,一旦暴風雨來了就是它壽終正寢之日。巨樹轟然一聲倒地,難免壓死一些小樹,其餘簇聚足跟邊的小樹 - 它的其他子女們,終於等到出頭的機會!偌大森林中一棵樹要長至樹冠能衝出同儕之間,奪得陽光空氣,同時地底下紮根也需要空間及雨水等資源,才能茁長成大樹。大樹不去幼樹也無法顺利成長,這是生存競爭,大自然循環的現象,最自然不過的。


樹木有情,就像象群保護其同類,倘有同伴傷亡,群象就在近旁流連不去。樹林中的同種樹聚生在一處,也有其社會體系,相互依存。母樹在生之日由根部輸送養分給身旁的子女、病弱的伙伴,也有互動的方式或語言,那是和我們人類全然不同的形式。


20年樹木的研究領域有重大突破,其中”www” 意指 wood wide web*


*coined in 1997 from Nature magazine. Trees also have something similar to carers in human social networks :


書中最後一章 “ Note from a forest scientist ” 提出針葉林和濶葉林在森林中,彼此之間亦共生共榮,和不同動物之間情況類似。其中一類樹種被去除 (濫砍),剩下的其餘種樹也會受影響而逐漸衰亡。


下段英文譯文解釋這種樹木共生現象:


“The vast below-ground mycelia Network was a bustling community of mycorrhizal fungal species. ...They connect the trees with the soil in a market exchange of carbon and nutrients and link the roots of paper birches and Douglas firs in a busy, cooperative Internet.......carbon being transmitted back and forth between the trees, like neurotransmitters firing in our own networks.  The trees were communicating through the web….

like the carers in human social networks......each took different turns as ‘mother’, depending on the season.....and forged their duality into a oneness, making a forest.”


這是我們之前提到的1997年 Nature magazine 中發表的研究。這方面的學術硏究近年來有更大的進展,目前尚在初步階段,許多發現仍有待觀察。


為什麼推薦這本書?


我們讀過一本講動物智慧的書,動物學家硏究地表上動物種類,發現到有些動物亦呈現近似人類情感(emotion)現象如大象、海豚等。聯想到植物也是地球上數目龐大的生物,種類繁多,肯定有許多我們所不知的內情。這本書講的樹種,特別是森林中的樹木,它們之間有溝通網絡,亦有親情及共生等現象,這些對一般人來說都是比較新的資訊。


本書旁徵博引,用許多人類類似狀況做對比,分章斷句脈絡清晰,是本好讀易懂又有趣的書 作者本身是森林學家及森林工作者,又熱情滿滿的樹木保育者。寫書的終極目的,相信是希望讀者能更瞭解樹木的本質,企盼人類能體會樹木生命和人類差異並非如想像中鉅大,需知它們的時間觀及實際的生活,比人類慢了百千倍。尊重它們的存在、保護它們的領域,也替人類本身在地表上爭取更多永續存活機會。


Grace 


Tuesday, June 22, 2021

notes on “Fathers and Sons “ - A Book Report

 

Notes on

Fathers and Sons

pub. in 1862 by Ivan S.Turgenev 

屠格湼夫的「父與子」讀書筆記

6/21/2021


此書若干討論人生態度及哲學篇章,反應了作者 150 年前大時代中受西方文化衝擊之下的舊俄氛圍。農奴正被解放,貴族遺老們一般腐朽無為,不知何去何從。年輕的一代,正聲勢淘淘想澈底除舊改變一切。立命崇高,然囿於作者本身即為他所描述人群中之一,看法難免有偏差,立論往往過激。但這是我們現代人的後見之明,不同年代讀者的看法明顯烙印了不同的立場及定見。作為歷史點滴的參照,屠格湼夫的故事及描繪,填補了今人對舊俄那段蒼白的歷史,平添了數道蓬勃生命力的顏彩。


大家都已經講了許多小說的立意及內容,不想在這方面多加闡述,在此想聚焦於大師寫此作品中散發的光彩及魅力。人物描繪在小說寫作上是一個重要指標,人物寫好了浮現紙面,鮮明行將躍出,付予作品真實性,也增加故事內容的可信度。我以為屠格湼夫這一點做到了,不僅僅主角主要人物的描述,周邊環繞的小角色,如鄕中的普通百姓他也大揮彩筆,人物神貌立現!


下面引述一兩段文字描寫來看:


p. 240 主角 Arcady 在 Marino 鄕中別墅神父來訪,和主人一起用餐的那段文字,且用自己的話來講述:


「神父各方面都好,既不拘謹也不過份誇張,言談中強調神職對鄕人的重要性等等(這是他的工作)。主人送上兩杯酒,神父接連一口飲盡,但第三杯他就婉拒了。他收下了 Arcady 呈上的雪茄,直接放入衣袋準備帶回家享用。唯一令人遣憾的表現是:餐桌上三不五時蒼蠅來騷擾時,他不揮手驅趕,卻悄悄不動聲色的用手將蠅蟲拍死。」


P. 247  中敘述另一主角 Bazarov 之母安慰他先生(Bazarov 之父)所說的話:


「我們兒子就像一頭鷹,飛到這裡飛到那裡隨心所欲。我倆恰如枯木上的地衣(lichen), 緊纏在一起分不開…….你對我、我對你都一樣永不分開! Vasili (其父)擁住他的妻子 - - 這是一輩子裡來從未做過,甚至早年追求她的過程中亦不曾做過之舉動。」


引文(一)描繪的是故事中的次要人物,神父在鄉間也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但他以能進這位貴族遺老家與之同飲共餐為榮,何況是一席豐盛佳餚!神職人員就算身份崇高受到一般老百姓尊重,仍需要贊助人 patron 在各方的幫助。這段幽默兼帶諷刺意味的描述,寫活了小人物的面貌及心態,非常傳神!


引文(二)則寫出天下父母親的情狀,深愛著獨子,兒子卻經常在外老不回家探望父母。兒子歸家了,卻把自己鎖在房中不願和父母溝通,兩老在門外想探知一二,步步如履薄冰,深怕又把兒子嚇跑之情境歷歷如繪。這是寫人情世故的高手文學巨匠方能為之!這段描繪老夫老妻相依相持的情景十分感人,人類親人之間的情感普世皆同,今古沒什麼改變,故事中這類的描寫很多,能打動人心也是這書吸引人的一個因素。


書中這一兩精彩段落,可視為我今日報告的註腳。


Grace